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研究 - 正文

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之路

2018-11-09   浏览:

当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实现了脑力劳动的延伸和智力资本的增强。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命,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鲜明特点的应用型本科发展和建设将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独具特色。

一、夯实基础、明确定位

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专门人才。它必须面对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不断发生的变革和挑战,并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首先必须主动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不断调整结构,使得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和区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匹配。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必须夯实基础,立足本科教育的内涵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和本科教学发展规律,稳固树立“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信念,力求实现本科教育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和实训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层次方面,要在办好本科教育基础上,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教学的基础作用,牢牢把握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优化生源结构,招收更多区域的学生,调整就业导向,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区域就业,最大限度地服务区域发展。

再其次,应用型本科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学校发展历程和学校办学观念的反思、概括、提炼和阐释,明确定位。强调应用二字,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做好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重点做大做强特色学科专业的同时,统筹其他专业协同共进,切实提高办学整体实力。

二、突出特色、提升内涵

特色由办学理念和定位凝练升华而成,是学校通过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区域需要长期积累、由内而外形成的,并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与同类型高等院校互相区别,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并由差异性带来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

首先要考虑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经济、文化、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是否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以区域环境发展促进内涵建设提升,形成自身的比较区位优势,成为地方甚至辐射周边区域的特色高等教育新高地。根植区位发展优势,强化“地方性、应用型”属性,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黏合度,错位办学、错层培养,发挥局部优势,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充分体现独特性和个性化。

其次要考虑地方需要,包括对人才类型的素质要求、层次要求、专业要求和技能要求,是否有助于提升认同性。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政链、地方产业生产链、学校技术—科研链的优势,加强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推动行政链、生产链、技术—科研链相互促进、顺畅转动、螺旋上升,构建“政府—产业—学校”一体化的资源整合模式。

再其次要考虑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历史传承、学科专业积淀,是否有助于挖掘创新点。拓展和创新现有专业主要方向,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注入新的学科建设文化,与时俱进凝练学科方向,拓宽专业建设领域与研究方向,形成合力发展的态势,形成具有学科优势的专业研究群。

三、凸显应用、回归本质

基于定位及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应巩固基础、突出特色、凸显应用,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人才培养体系及方向凸显应用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基础性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大量能够将成熟技术进行创新、升级,将新技术转化为应用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要建立人才差异化指导、分层次培养体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与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导向进行有机结合。要将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应用型理论的专业、学术型人才;将解决问题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其他学生则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优素质的导向,向应用型方向进行培养。要以打造应用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地为中心,紧跟产业发展方向,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程,构建“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新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面对新业态变革的竞争力。

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凸显应用性。根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为目的,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进行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学科专业。掌握和预测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发展需要。除了把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专业设置基础准则外,更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和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设置更多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凸显应用性

以产教合作为引领,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项目策划等服务。利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技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产、学、研、用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1108日,作者:谢志远系衢州学院校长)

 

                             

版权所有:南阳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邮编:473004 电话:0377-6035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