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河南省教育厅开展了2024年河南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我校一篇案例获评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二等奖,现将优秀案例予以展示。
构建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 吕红
一、缘由与背景
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的一次综合检测,也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设置训练方式较多、评价标准不同、参与评价主体不同、训练过程教师不能全程指导的情况,导致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的评价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真实训练表现和训练效果,甚至有部分学生实训参与度较低,未能实现商综合训练课程的课程目标。基于以上客观存在的问题,本案例开始尝试推进综合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构建高质量商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主题与内容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导向,案例尝试
开展本次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探究,总结出了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1. 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评价的主要措施
2. 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评价的特色亮点
3. 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评价的改革成效和反思
三、评价的主要措施
(一)评价内容“分类培养”
1. 分类培养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综合训练课程开设时间为本科生大四学年第一学期的后半期,该阶段学生课程授课基本结束,且已经明确了未来职业规划。因此,课程设置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职业岗位适应综合训练”、“拓展与提升课程训练”分类培养内容,多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 多项目选择全员覆盖
课程设置的分类培养内容均对应具体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要求学生以独立个体参与到项目训练中去,实现综合训练全员覆盖,杜绝传统综合训练分组实施中出现的搭便车现象。
3. 评价标准精准匹配
课程采用不同项目不同评价标准,各项目评价标准可行性高,均可高质量对学生训练过程进行督促、对训练成果进行评价。
具体评价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评价内容
(二)评价主体“多方协同”
以“职业岗位适应综合训练”为例,由“学生自评+团队评价+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多方主体协同评价,更能充分、合理对学生综合训练的参与度、完成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等进行评价。与传统“教师评价”为主相比,增加学生自评提升学生自律性和自我评价能力;增加团队评价可提高学生参与性、相互督促、相互认可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企业导师指导、评价学生综合训练的过程和产出,从企业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素养输出,培养学生岗位业务需求匹配度高的专业能力;改革后的教师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整个训练过程和其他主体评价结果进行综合鉴定评分,与传统教师主观评价相比,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平。
(三)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综合训练评价贯穿全程,将学生训练过程和评价主体鉴定成果共同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以“日任务单20%+周指导记录”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评10%+团队评价10%+企业评价40%+教师评价20%”的成果性评价为基准的评价方式。
在过程性评价中融入成果导向,在成果性评价中渗透过程评价支撑,促使两者并驾齐驱、相辅相成,促成学生变被动输入为主动输入输出习惯的养成,自我构建高阶性专业素养(见图2)。
图2 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评价实施流程图
(四)评价指标“多维组合”
突破传统训练报告为依据的评价指标,多维度构建综合训练评价指标,多角度、多方位评价学生训练成果,促使评价结果真实、公平反映训练过程与训练成果。
过程性评价中的“日任务单”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和工作习惯的养成,评价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及执行计划的能力,“周指导记录”注重对学生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由校内导师与学生、企业导师沟通后记录完成;成果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对训练成果产出的鉴定和总评,其中“学生自评”以训练周记和训练报告呈现,团队评价以项目组成员互评为主,企业评价以企业鉴定、考研成绩等为依据,教师评价则由校内导师对周指导记录、学生自评、团队评价、企业评价综合评分。
四、案例的特色亮点
(一)“分类培养”,提升课程“两性一度”
“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竞赛规则、查阅整理相关学术资料、调研市场发展需求的能力,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提出自我观点和方案;“职业岗位适应综合训练”的顶岗实习形式能促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业务问题;“拓展与提升课程训练”的考研形式促使学生多倍付出后考研成功,培养自学和继续学习能力,实现升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逐层提升能力
围绕“教、学、用”,根据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按照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三方共同制定的“日任务单”,逐日任务驱动,难易度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由易到难完成综合训练,实现专业素养提升。
五、案例的实践成效和反思
(一)实践成效
1. 分类培养评价成果产出显著提升
综合训练课程分类多元评价根据学生选择项目,严格把控项目训练过程、多方评价训练成果,人才培养效果较之前显著提升。
学生省部级学科竞赛参赛类别、参赛人数、获奖率等均有显著改善和提升,近三年共组织1500余人次参加国家、省区、学校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5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5项,省级奖132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01%(2021)、4.19%(2022)、5.74%(2023)。自2021年以来,先后有62篇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8(2021)、23(2022)、21(2023),4篇毕业论文获得省级毕业论文,教育部及河南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结果均100%合格。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5.56%(2021)、5.9%(2022)、6.01%(2023)、7.43%(2024)。顶岗实习对接企业规模、实习岗位与专业吻合度均有所提升,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2. 优秀成果宣传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评价选出的优秀训练成果以企业案例展播、考研经验分享、优质企业推荐、竞赛经验分享及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宣传,促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提前布局职业发展规划,实现高年级带领低年级、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3. 综合训练评价与毕业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综合训练评价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评价内容满足学生分类发展需求,评价指标全方位评价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学习等能力,评价过程及成果促使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普遍提升,为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二)不足与改进
本案例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 评价方法辐射范围有限
本案例评价对象为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商科类综合训练课程与商科类专业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等的具体内容、项目、授课过程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案例的评价方法还不能很好为之借鉴,后续考虑将专业实践类课程也纳入评价方法改革范围,以便扩大辐射范围,更好地完善商科类专业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
2. 过程性评价的监督指导仍需强化
综合训练课程校内导师无法全程陪同,致使监督指导过程的效果弱化。如何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加强监督指导过程,实现综合训练课程效果最大化,仍需进一步努力。